从1989年至今,董浩坚守露天矿电铲维修岗位,通过“听音断病”和“观面诊病”,把电铲脾气秉性摸得一清二楚。
声音是齿轮的语言。所谓“听音断病”,就是通过听齿轮的声音,了解电铲的“病痛”,以最短时间查找出电铲故障。例如重载时,如果齿轮有“嗝铮、嗝铮”连续的破碎声,表明轴承碎掉;空载时,齿轮啮合发出“呲呲、噌噌”比较高尖利的声音,就是两个齿轮间距太小,局部点接压力过大。一旦出现这些问题,就要及时调整齿轮间距,更换轴承。否则,就会打齿断轴,破坏别的部件,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。
齿轮表面现象是齿轮的文字。“观面诊病”是董浩在电铲维修中查找故障的又一拿手好法。在高速运转的密封减速箱内,齿轮异响,打开观察孔。如果齿轮节线三分之一处有蜂窝状的小麻子点,一是润滑油粘度不够;二是润滑油本身含杂质。这些都需要更换润滑油,避免故障扩大。
电铲部件大都粗大笨重,不太精密。但它身上也有“精准”的地方。电铲更换履带架时,需依照下盘基准孔,来确定要更换的履带架的孔位,通过螺栓等的钻孔、铰孔连接。
精铰的误差必须在两道内(0.02毫米),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。如果误差大,电铲长时间运行后,螺栓断裂,就会造成电铲的直接趴窝,最终结果不是大修就是报废。以前这种铰孔,是用划针的办法进行,常会出现较大误差,产生不同心等问题。现在,董浩制作了和电铲下盘九个孔尺寸、精度相同的九个“样冲”,使用“样冲”在履带架上定位出九个定位点,提高了精准度,这样钻孔、铰孔、连接一次成功。
董浩在电铲检修岗位默默坚守,孜孜以求。和电铲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,不知不觉中对这些铁家伙有了感情,觉得电铲像自己的孩子,把他们照顾好,呵护好,就是自己的责任。
专家组点评:
电铲核心备件少则几千元,多则十几万元。董浩把电铲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,提前发现问题,及时处理,避免整个备件报废,减少经济损失。只要像他这样,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